原创:中国宝石杂志、首饰共和
云南鹤庆县新华村
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何彦欣 钟泓 粟琳婷
概要:云南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银器锻制技艺,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推动银器锻制技艺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开展银器锻制技艺的工艺流程、创意设计方法和企业生存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鲜有以消费者审美趣味为导向进行银器锻制工艺和设计实践创新的研究,也少有推动银器锻制技艺优化升级和银器制品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云南鹤庆新华村为案例地,对银器锻制技艺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银器锻制技艺创新性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非遗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寻找有效路径。
在文化复兴浪潮的推动下,银器锻制技艺的保护发展、传承创新和银器制品的产业化发展得到国家和地方各层面的大力支持。近些年来,相关学者对银器锻制技艺和非遗手工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银器锻制技艺的工艺特点和工艺流程进行研究[1];二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实践进行研究[2];三是构建传统手工文化和产业的理论框架[3]。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学者从消费者审美趣味的视角去研究银器锻制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为此,本文试以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为例,以消费者审美趣味为导向,对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银器锻制技艺创新发展现状与问题
现代工业的兴起,时代的变迁引发了消费者审美趣味的变化,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的需求已经不是造物唯一的追求,审美需求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尤其银器兼具审美与实用,其发展除满足功能需求还将向全面回应人的心灵需求的方向前进[4]。因此,银器面向不同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的群体需要构建细分的市场、传播方式和产品结构。银器锻制技艺也伴随着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新手工文化的推动衍生出新的面貌。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也推动了艺术作品与产品的创作和制作的模式变革,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造物境界[5]。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深入的数据触角更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到银器等手工艺的发展中来,并可能对银器锻制技艺的发展进行重塑[6]。
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当代金工艺术的学术交流也日渐频繁。当代艺术设计融汇了多元思想文化观念,富有东方审美趣味的传统银器锻制技艺也在这一思潮中焕发新的活力。审美的多元化引领当代艺术设计的大胆创新,传统技艺、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在当代语境中再次突显活力[7]。如图1所示,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熔古.铸今”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体现了新技术与创意相互融合,建立了广阔的视野和实用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关于生活产品的研发,还有传达前沿艺术理念、新材料的试验性作品的探索。同时,对金属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在关注作品艺术性高度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行业特性和社会性,消费需求要与社会生活发生关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金属艺术的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但市场中的产品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将艺术创新性研究成果转化促进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银器锻制技艺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手工技艺日渐趋于完善但如何与新科技和当代设计结合满足当下消费审美需求和社会生活,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图1 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作品
云南鹤庆县新华村
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分析
1.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内因
通过田野考察访谈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研当地银器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发展演变历程对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追根溯源,新华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是典型白族聚居村落。鹤庆县的金属锻制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南诏国时期,鹤庆的白族手艺人就走村串寨,打制和修补铜、铁、铝等金属器皿,被人们称之为“小炉匠”。元明清时期,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手艺人进入鹤庆,与当地技艺相互借鉴,当地人亦主动向外学习技术,大大提高了鹤庆手艺人金属锻制技术[8]。改革开放后,新华村的手艺人遍布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坚守自己技艺传统的同时模仿、融合各民族传统文化、装饰纹样和工艺技术,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将国内的银器锻制技艺集大成于一身并不断融汇创新。持续悠久的银器锻制技艺历史使得鹤庆拥有从州级、省级到国家级共22个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有180多位。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经千年的手工文化传承和实践创新发展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闻名于世的内因,如图2、图3所示。


图2 鹤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母柄林“走夷方”品牌作品

图3 鹤庆县州级非遗传承人李耀华心手艺工作室作品
2.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外因
1997年,当地政府决定把鹤庆县新华村作为白族旅游村建设,旅游形象定位为“银都水乡”。随着旅游的发展,手艺人纷纷回流,新华村逐渐成为银器产业的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其银器产业名扬中国远播东南亚各国。从业人员上来看,当地有大量人员直接或间接从事银器制作和贸易。也吸引了一批“新新华村人”来到当地。从产品工艺创新上来看,为了适应旅游产品的批量化大生产,鹤庆国家级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母炳林引进车床、钢模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改良生产模式,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产品设计上来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求每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交流并且建立传习所,高等院校最前沿的设计方法与手工艺人最精湛的工艺结合迅速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国际视野和产品品质。从品牌建设上来看,在旅游业发展和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造就了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银工艺品品牌,其中典型代表是鹤庆州级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李福明创立的“李小白”品牌。可以说时代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造就了当下鹤庆县新华村银器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持续创新,在这样的基础下,在振兴传统工艺的大背景下,大理建立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全国第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鹤庆锻制技艺就是这个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外因。
(二)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挑战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鹤庆锻制技艺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发展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与生活相关的设计才能与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同步,多元化的当代消费需求要求产品定位精准,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品牌运营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鹤庆锻制技艺的传承品质要求也提高了。其次,新华村的手工艺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性的设计思维,锻制技艺差异可以忽略,因此,抄袭严重和价格战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原创研发的积极性、银器的创新性和产业的发展。
云南鹤庆县新华村
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基于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挑战,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和可持续的生命力呈现需要从业者研究当下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并进行艺术设计思维和工艺技法的创新以及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艺术设计思维创新
银器锻制技艺的发展需要从根源处着手,在研究当下消费者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基础上进行设计思维的创新。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中既蕴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器物美、实用美以及朴素美等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也受时代精神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强调美的客观性,强调“大巧若拙”自然美学观,认为自然美是任何技艺都无法做到的。新华村有很大一部分银器是在锻造好的器型上运用錾刻和雕金工艺描绘自然风光,但更多表达的是传统国画山石的风格。2020年10月1日开幕的北京设计周“物问东西”展览中白瑞空间与谢菲尔德金工教授合作的作品就是从鹤庆的自然风光中提取设计元素进行创作,自然美、形式美、情感美与实用性实现了统一(图4)。审美趣味可映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基于此,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可以依次展开:先分析消费者审美趣味侧重点在于手工的温度还是机械的简洁抽象美或是数字技术全新的艺术美;再细分大众文化、分众文化、小众文化、定制文化需求;接着根据需求融合相应的艺术设计观念和方法进行产品或者艺术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面向审美趣味的设计思维创新可以从提炼当地文化美和自然美,增强传统工艺文化自觉;通过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细分审美需求、消费和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拓展产品品类等途径来实现。

图4 北京设计周“物问东西”展览作品
(二)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工艺技法创新
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9]。因此,以生活文化为导向不仅可以研究工艺文化,更能依据生活美学和实用性的需要,在现有银器锻制技艺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应用。
银器历经锤炼可以抒写不同的造型语言和情感表达,然而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关于银器强导热性是茶具设计和制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最常用于解决银壶盖钮和泡茶壶手柄强导热性的方法是在银器锻制技艺中融入镶嵌的工艺——替换镶嵌导热性低的其他材质。近年比较流行的瓷包银则是在瓷器内部包了一层锻造好的银内胆,也就是银器锻制技艺与陶瓷工艺进行了跨界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锔钉和金属局部修缮陶瓷。随着银器茶具所承载的审美趣味和健康功能在市场上得到普遍认可,人们对于银器的生活需求不只局限于煮水银壶和泡茶银壶,银杯、茶则、茶叶、杯托、壶承等茶具配件构成了茶具系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酒器中银杯比较常见,单一银材质的茶杯由于银强导热性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例如,图五运用双层银杯的形式解决烫手的问题,引入广泛应用于黄金饰品的3D硬金的“电铸”技术使得双层杯的外胆可以运用3D数字化技术;内胆运用传统银器锻制技造型再包镶外胆。其形式更为自由和多样,效率更高,且可以实现专业分工、标准化生产以及局部批量生产。

图5 何彦欣作品
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需求并融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就是银器锻制技艺工艺技法创新的灵感源泉。
(三)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应用实践创新
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进行创新实践,以实现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和存储银器锻制技艺设计、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提升传统技艺的效率并丰富展示环节。利用数字时代互动、营销和传播技术,可以解决分析银器多元化消费需求、传播、品牌建设等问题。2021年11月19日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直播基地在鹤庆银匠村正式开播,坚定迈向传统银器锻制行业与数字经济结合的新发展路线。借助当前流行的网购、直播带货、网红带货、利用当代营销手段传播传统手工银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地域特色,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全力打造传统手工银饰银器品牌和爆款,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传统银器的设计、制作、加工等过程,提升消费者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完成了传统银器的工艺传播,推动传统手工银器工艺创新,生产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化电商的加持下,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银器设计、工艺、制作不断推陈出新,村民老中青三代积极参与银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传统银器锻制技艺与数字经济的结合推动了鹤庆银器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实用空间。

图6 鹤庆银匠村牌坊
结语
本文从消费者审美趣味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研走访云南鹤庆县新华村银器锻制技艺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当地银器锻制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从设计思维创新、工艺技法创新和应用实践创新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发现面向审美趣味的设计思维创新可以从提炼当地文化美和自然美的角度增强传统工艺文化自觉;秉承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需求,并融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可以为银器锻制技艺和工艺技法的创新提供灵感源泉。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识别与活化路径研究”(19XMZ097)
参考文献
[1] 曹毕飞. 白族铜器锻造工艺研究[J]. 装饰, 2005(12):80-81.
[2] 何佳,施爱芹.“四力”协同模式下传统手工艺的提升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236-240.
[3] 杭间.手艺的思想.[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年1月第1版
[4] 王晓昕,黄德荃.从“手工艺”到“手工的艺术”——论当代工艺美术手工新价值[J].美术观察,2015(11):126-127.
[5] 王克震.数字时代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艺术,2018(08):48-53.
[6] 王蒙.介入与重塑:文化生态变迁下的传统手工艺再生产[J].艺术探索,2021,35(06):60-72.
[7] 王晓昕,孙秋爽.熔炼传统铸就未来——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J].装饰,2021(10):48-59.
[8] 潘妙.云南白族银器及银饰.[J].装饰,2005
[9] 柳宗悦.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第3版

何彦欣
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首饰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首饰的再设计。现任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金属艺术工作室主任。近三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并获广西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立项。
本文原载《中国宝石》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