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顶点已至?来自米筐投资
00:00
06:42
▲米筐投资提醒:音频大小为10M
刘发财:资本的扩张边界是什么?
王公平:市场的购买力。
刘发财:如果达到购买力的极限怎么办?
王公平:灭霸打一个响指(供给侧)。
1
滞胀——繁荣的顶点已至
所有问题都是增长的问题。
市场的围栏里,如果没有大的颠覆性技术革命发生,旧的模式逻辑狂奔都会因接近市场购买力的极限而出现增长囚笼。
购买力为什么有极限?
答:因为能生出购买力的人口是有限的,不可能赶得上脱缰的资本无限供给的速度。
举个例子:2017年底,中国智能手机普及量都已经突破10亿部极限值了。紧接着的2018年的情况会是什么呢?这个市场的头部品牌——苹果、小米、华为等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都大幅度下滑,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市场购买力存在着天花板和极限。
一个逻辑是:
资本扩张的边界,是市场;市场扩张的边界,是购买力;购买力扩张的边界,是就业人口数量和质量;而最终人口扩张的边界,势必又要根本上受到地球空间资源的限制。
资本无限PK购买力有限。
这就是自由主义市场鼓吹者,几百年来都没有闹明白的核心矛盾。基于此资本扩张的大限,周期性特别短,几乎十年就要发生一场大病。
得了病就要治。
这个时代给出的药方是:供给侧改革,为资本续命,拓展扩张的边界。
国外:老美路径依赖,喜欢把别人的饭碗砸烂,产业往回收,做大自己的就业规模质量和购买力容量,另外还要掐别人脖子,让别人奉献出购买力,多买他的东西;
国内:目的也差不多,但我们不可能有实力砸别人饭碗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供给侧改革,转而用积极地财政政策给中西部县市乡亲们发红包,灭掉中小企业落后产能,阶段性扩大购买力边界为旧模式续命,并为新增长模式留足空间和时间。
今年,老美的特特简直跑断了腿,从欧洲到亚洲,再到北美,所有的争吵都在争一件事:为自己帐下焦躁的资本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购买力空间。
▲2018年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谈判
为什么会焦躁?
复盘一下当下的现实:伴随着美国经济达到又一个繁荣的顶点,滞胀的魅影再度显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股市高位震荡下行,购买力的边界天花板直接限制了资本的继续增长。
存量博弈,随时可能一起完蛋,你说咋办?
摔跤、黑棍儿一个都不会少。
2
布局——世界范围内的抢人大战
资本续命,人是核心。
国内城市抢人背后,其实是产业架构的重新架构,直接决定这城市未来增长的潜力。
国家之间的人才争夺,直接决定着能否夺取新技术革命的胜利。
环顾全球,世界范围内的抢人才大战正在进行……
看国内:雄安、粤港澳大湾区包括要建自由贸易港的海南,眼光早已是放眼全球,未来必将全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
5月13日海南公布的百万人才计划中:外籍人才可凭工作许可证明在口岸申请工作签证入境,在琼工作的外籍华人可按规定签发有效期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允许外籍和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琼就业永久居留;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高校留学生规模。建立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的管理制度;开辟结汇换汇绿色通道,国(境)外人才在海南的合法收入可汇至国(境)外。
雄安新区提出:大力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提高本土化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聚全球之力建千秋之城、凝全球之智办国家大事”。
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建设“世界级湾区”目标,其野心也是要在全球争得一席之地。
看到内地国际人才争夺的力度超前,香港最先坐不住,因为粤港澳和海南最近争的过猛,未来将直接断掉的是香港的饭碗。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5月8日宣布,将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旨在通过快速处理入境安排,为香港特区科技公司(机构)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
国内争的这么凶,其他国家也不示弱。
英国的梅姨、法国的马克龙、德国总统默克尔,包括跑断腿的特特都简直成了全球招商队长:“老铁们,俺们这儿不懒,赶紧来创业投资啊!”
由此可见,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背后其实还有一张暗网,那就是对于全球高精尖人才的争夺。这一点上,中国行动力最强,跑的贼快。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3
轮回——越来越像1995年
近几年,金融圈最大的事情莫过于资管新规对表外资产的整治,通过与1995年前后发生的一些列事情进行对比,不禁产生疑问:周期轮回又来了?
1995年前后:
国际形势:美日贸易战、海湾战争
货币周期:1994年美元开始加息
国内大事:广东国信破产违约,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表外资产超30%,朱总铁腕整治;房价局部暴涨,海南深圳特区建立……
2018年前后:
国际形势:中美贸易战、叙利亚战乱,美俄互撕;
货币周期:2015年以来,美元进入加息通道;
国内大事:安邦、华融、海航等违约危机;银行表外资产超过30%,老大铁腕整治,打破刚兑;全国房价暴涨,海南自由贸易区、大湾区、雄安新区建立……
是不是感觉很类似?
于是有人就说:1995年之后,紧接着出现了98年金融危机。和近几年的状况极其类似,那是不是又要走一波了?
目前来看,争吵不断。
乐观的直接开怼:中国经济韧性十足,依然能够扛过去,不必担心!
悲观者则抓住高房价不放,房价这个事情已经不可逆,杠杆购买力总会有边界极限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债务不能再扩张,大家一起完蛋!
究竟谁对?
不能说。
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