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与技术,先锋与日常,手工艺与产业化制造的矛盾综合体,首饰向来不是孤独的。200多年以来,首饰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推动和影响,但在众多因素当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往往是根本性的。而且在技术革命的当口,其设计往往陷入混乱与迷茫当中。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曾使整个欧洲的首饰深陷历史折衷主义的泥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历经激烈的对新兴技术或赞颂或抵抗的诸多尝试(比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设计语言与思想。无独有偶,1969年日本研发出石英振荡式计时器,几乎摧毁了当时整个瑞士的制表业,后者花了10年时间直到Swatch的出现才依靠设计一举扭转了颓势,而瑞士的机械表则花了30年时间才慢慢找回自信,并重新站上制表业的巅峰。
今天,设计师们似乎又重新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汹涌浪潮:3D 打印、智慧制造、社交媒体、大数据、算法生成、参数化、人工智能、可穿戴….新工具的诞生不仅仅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可能的形式语言, 更加从根本上颠覆传统设计的流程,体系乃至价值观,更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原则。
新工具的使用打破了工程、设计还有商业之间的边界,设计师、工程师、还有传统marketing的角色被模糊了,设计从一个相对线性的流程性的工作发展成为高度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行为,今天的设计师们不仅仅可以将声音,图像,动作和行为等任何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到的要素通过程式联系和对应起来,创造传统手段难以想像的形式和效果,也可以通过3d打印、扫描乃至各种在线平台和工具,更加深入和自主的参与到整个项目的生产和推广过程中去。
在新技术的浪潮之下, 即便最成功的传统产业也难以保持淡定,或大举进军,或悄悄发展,都生怕一不小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首饰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其设计师们身处兴奋与迷茫之间,看不清迎面而来的是诺亚方舟还是又一个折衷主义泥潭。
在珠宝首饰的领域,新兴技术介入的程度一直是激烈争议的话题,高技术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反意词,我们发现越是历史悠久,越是顶尖的珠宝品牌对新兴尤其是数字技术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珠宝强调手工制作并且独一无二,这和数字技术可以任意复制的属性是相矛盾的。
直到2001年,珠宝之王Cartier本着对现代技术的赞美,在高级定制的工艺流程当中,使用了360度激光扫描和快速成型等手段,将手工雕刻的泥稿扫描成三维数字模型,再通过软件对扫描过程中形成的缺陷进行修补,为方案的调整乃至后期的镶嵌和装配提供非常多的参考和方便。这可以被看成是高低技术相结合在首饰领域的开端,虽然高技术在设计过程中仅仅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对设计结果本身并没有非常多的影响。但在整体语境下面,毕竟开了先河。
到了2009年MIT一群来自工程、新媒体、计算机以及各个领域的设计师们组成的研究小组以HLT(High-Low tech)为主题,倡导高技术与低技术在材料,流程,乃至文化领域的各种融合。核心思想是未来科技的应用须由终端用户的参与程度所决定,高技术与低技术之间并非简单升级和替代的关系。较为早期的案例比如这个小组筹划的seamless computational couture3.0(计算设计3.0高级定制时尚展),设计师Iris VanHerpen手工热弯的裙子等。
除此之外, 实验也来自本土设计师, 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首饰实验室(JALAB)的设计师, 在MarkoMargeta所写的分形算法的基础上,与杜邦合作创作出一系列的首饰设计作品。所有的形式语言均由程式生成,通过不同基础分形算法的叠加与组合,产生貌似随机却又富有内在联系的产品系列,最终产品可以通过SLS(尼龙粉末烧结)或CNC数控加工而成; 最终产品需要配合手工热弯与抛光的工艺, 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依然由人掌握。
首饰领域的新兴实践方兴未艾, 无论传递对新工具的赞美抑或对传统之留恋, 必然撒下这个时代的面包屑, 未来的珠宝走向何方,始终如同首饰本身一样,神秘莫测却又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