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机械化生产时代,手工艺在首饰艺术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并具备了新的美学旨趣和审美价值,不再局限于“手工的技艺”这一传统范围,而是迈进“手工的艺术”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在手工艺审美新价值的直接影响下,当代首饰艺术的审美独立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未来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将使当代首饰艺术的美学属性、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再次发生重大转变。
作者:王晓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驻会副秘书长
北京商业史学会理事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上海市首饰设计协会会员
(2014 年荣获“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优秀作品奖)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形式,以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于一身。从古至今,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在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体现着人类造物文明深度和广度。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手工艺”和“机械工艺”。手工工艺与人类文明史相伴而生,日本学者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指出,人类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开始了手工艺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机械工艺逐步进入工艺美术领域并取得了重要地位,而手工艺与贸易分离,“逐渐向纯粹的创造性、艺术性活动靠拢”,成为“一种美学选择”[ (英)彼得﹒多默:《现代设计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4。]。工艺美术的手工价值也成为了一个在国内外各类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问题。
一、手工艺与当代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的两种生产方式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艺美术类型,“手工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手工生产伴随着人类起源而诞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从生产的目的上看,手工生产主要以满足自给自足或简单的商业交换为主;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手工生产的生产过程中,艺人们常常集设计师、生产者和销售者等众多角色于一身,体现出设计与工艺的统一、生产与销售的统一的特点;从生产与消费之关系的角度看,手工生产是以个体劳动或家庭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生产的规模普遍不大,体现出少量化定制的消费特点。
“机械工艺”即为机械化生产,是指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艺美术类型,“机械性”和“批量化”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近二百年来,作为产业革命标志之一的机械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审美习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生产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满足家庭需要或简单交换,而是扩展到以大规模销售为目的商业化生产;第二,生产的方式不再是家庭或作坊式手工生产,而转变为以标准化、批量化为基础的企业化生产;第三,随着生产扩大和商业发展,社会分工由手工艺时代的简单分工转变为社会化的精细分工;第四,机械化生产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传统工艺中繁缛装饰、矫揉造作的风格逐渐被简洁的、几何式的、无装饰的风格所取代。
2. 手工艺在当代工艺美术领域的地位及原因
机械化生产以标准化的社会生产为基础,具有产品产量大、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工人劳动强度底等优势。在多数社会生产领域,机械化生产几乎毫无疑问地在产量、成本、精度等方面击败了手工生产并取而代之。但是在工艺美术领域,机械化生产的力量和成就并没有削弱人们对于原始的手工创造的方式的满腔热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这种热情。无论实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研究领域,手工艺受到的关注程度都伴随着机械工艺的普及不断提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源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手工艺能够充分回应个性化及炫耀性的消费需求。在古典时期,特权阶层通过消费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彰显自己独特的情趣与品位。而大众则通过消费小批量生产的质量与价格更低的手工制品,模仿特权阶层的审美趣味,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当代,个性化及炫耀性的消费需求依然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机械化生产使大量标准化的工艺美术产品充斥人们的生活,客观上为个性化及炫耀性消费的实现设置了障碍,使得这类消费需求转而向手工艺生产领域释放。一方面,手工艺作为紧密联系制作者、作品与消费者的纽带,在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机械化时代的手工艺生产隐含着“非必要的劳动时间”,使其与同等功能的机械工艺制品具有完全不同的消费价值。手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独到与昂贵品味”的标签,收到当代工艺美术消费群体的普遍崇拜。
二是手工艺具备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立的审美价值。工艺美术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机械工艺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功能性需求,但标准化生产的工艺美术产品无法全面回应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性诉求。英国艺术家大卫•派指出,手工艺和机械工艺的区别关键并不在于使用或者不使用机器,而是在制造过程的哪个阶段引入创造性选择[ (英)彼得﹒多默:《现代设计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4。]。手工艺使作者的创造性选择贯穿制作过程的始终,赋予作品丰富而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在机械工艺时代来临之前,手工生产是工艺美术无可替代的唯一选择,手工艺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由于有了机械工艺的大量存在,手工艺对于工艺美术而言由客观的必要手段上升为主观的审美选择,其美学内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正是机械工艺的发展促成了现代手工艺的独立,使手工艺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传统藩篱,获得了新的现代的理念、方法、形式。
二、当代手工艺审美新价值
在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手工艺独立的审美价值是在机械工艺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现代人对高技术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起补偿作用的反应”[ 吕品田:《创造艺术化生活——信息时代的手工创造意义》,设计艺术,济南,2009.5。]。机械工艺在回应人们多样化审美需求方面的缺憾和不足,奠定了手工艺审美价值重新赋值的基础:手工艺不是必要的技术手段,而是主动的审美选择;不是在机械工艺时代偏安一隅,而是对工业文明审美的逆向补充;不是单纯的手工“技艺”,而是依托“手工”实现的艺术实践。与机械工艺相比,当代工艺美术手工艺体现着“手工”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美学本质,蕴含着全新的美学旨趣和审美价值。
1. 与自然的和谐。机械工艺的发展聚焦于对自然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手工艺则在反思这一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讲求对材料自然属性创造性地妥协。手工艺注重发挥自然材料的天性,充分展现其色泽、肌理和质地,使工艺之美与自然之美有机结合。手工艺与材料天性的和谐共融,通过正视并肯定手工艺对自然改造的有限性,传达出对自然的谦逊态度,启迪人内心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2. 对非完美的宽容。机械工艺通过标准化生产追求“完美”,即通过使用机器按照标准流程制作,以规避产品出现瑕疵的风险。手工艺则崇尚“温和错误”和“友善瑕疵”的美,将风险性作为手工技艺的重要价值。手工艺对非完美的宽容,意味着作品呈现出反秩序、反规范、反计划的偶然性,因不能被预测而带给心灵未知的触动,也给想象力留下的更加广阔空间。
3. 对过程的展示。机械工艺注重产出的最终结果,倾向于消除生产的痕迹,其美学价值集中在产品之上,过程并不具有美学意义。而手工艺制作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制作者与自然材料的妥协,对技艺风险的承担,形成了丰富的美学体验,伴随着敲击的痕迹或摩擦的瘢痕留在作品上,使对手工艺作品的审美成为受众与作者对创作过程的分享。
4. 对感性的释放。机械工艺的在流水线上高速生产产品,同时也生产着与之匹配的“合理化”的理性世界观。而手工艺则是理性时代的非智性选择,按照作者和受众自由的情趣和意图改变技术理性对于结构的规章,以不拘一格的结构呈现自由的审美意象。古代手工制品和现代工业制品对于单纯实用意义的肯定,使其受到功利观念的约束,同时意味着对主体其他感性需求的抑制。当代手工艺脱离物用目标而专注于审美,更多地体现出对审美主体心灵需求的关照,回应其向更加丰富的感性层面的审美需求。
三、手工艺审美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审美文化对手工艺审美价值的重新赋值,对手工艺的讨论由技艺及其美学本质的关注,转向了对其作为艺术类型的探讨。“手工”从一种感性的、自然的客观存在,逐步抽象为一种无形的独立概念,离开了“手工的技艺”这一传统范围的约束,迈进“手工的艺术”这一新的更加广阔的领域。
关于“手工的艺术”这一概念范畴的形成及内涵,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认为手工艺作为当代人对机械生产方式作出的一种“补偿反应”和 “艺术的反抗”,突破工艺美术传统范畴,大踏步地向纯艺术靠拢,通过移植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的观念、方法、程式与风格,实现自身转型。二是认为纯艺术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平台,因此借助媒介多样的手工艺,将其作为先锋艺术的突破口与实验园,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内在新质的新型艺术。这两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手工艺审美价值及目标的嬗变,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当代的手工艺的精神实质。手工艺的审美新价值并非当代工艺美术伸向所谓“纯艺术”的触角,也非“纯艺术”向工艺美术借取的表达方式,它是工艺美术自身在当代话语背景下的一种内省与自我蜕变,是建立在当代工艺美术独立审美品格基础上的。
现代美学批评的基本立足点——康德哲学主张审美的非功利性,这一观点一度被过度扩大化,以至于一些人将物品的审美性与功能性对立起来,质疑工艺美术的出发点不是纯粹审美的,进而不承认工艺美术独立的审美地位和审美品格。事实上,功能性从来没有抹煞工艺美术的审美光辉,反而成为了手工艺审美价值嬗变的动力。我们常说工艺美术是审美与生活的和谐统一,这不仅是指工艺美术作品同时包含着审美性与功能性,也说明了工艺美术的生产过程既包含着创造者的理性沉思,也承载着大众对美的感性体验。
对于机械工艺的反省以及对手工艺的重新赋值,正是建立在这种大众对美的普遍感性体验之上。在工业文明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人们就始终在追寻手工制造的工艺美术产品内蕴含的艺术属性。手工业时代的工匠技术建立在生产个体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基础上,对于尺度、比例、节奏、材料及工具的把握富有鲜明的个人性,个体技艺的差异也使制作承担着大小不一的“不成功的风险”,蕴含着不同的“非必要的劳动时间”。这些主体因素传达到工艺美术产品的表层或内部,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属性。因此即使是在手工艺主要作为客观必要生产手段的年代,人们也将手工技艺显示在作品中的主体因素——比如那些最能够显示工匠巧思或技艺的表面痕迹——作为审美鉴赏的重要标准。当代手工艺则是将这些主体因素最大化:在可以大规模生产质量均一产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制作者的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传达到产品之上,将体现审美的个人性作为终极目标;在拥有“必然成功”的机械工艺技术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追求“不成功的风险”,尽可能通过“非必要的劳动”赋予作品“价值以外的价值”。传递到作品中的主体因素最大化带来了手工艺艺术属性的最大化,使艺术属性成为了当代手工艺的根本属性。
从古至今,手工艺始终并不出自纯粹的审美动机,而是审美与实用自然统一。当代手工艺的美学特质进一步调和了审美和实用的需求,手工艺在当代的审美新价值,使得工艺美术的“实用”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这里的“实用”不仅是指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功能性实用,也包含着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特有的审美性实用:即当大量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已经仅仅是一件“物品”而不再附带任何明确的使用价值,其仍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回应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带来审美体验,以丰富生活艺术化的途径。可以说,在手工艺审美新价值的直接影响下,当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向着更加注重全面回应人心灵需求的方向前进。
四、手工的艺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未来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一书中曾提到:“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最初阶段,是以感性方式实现自由。”“美的艺术从自己方面做出了哲学所作的同样的东西:使精神摆脱了不自由。” 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文明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生活,解决了贫乏带来的不自由,却又使人们的精神在过度丰富的物质中受到桎梏。当代手工艺向“手工的艺术”转变过程,实质上也是当代工艺美术乃至当代社会向着“精神的自由”求索的过程。手工艺由“不得已的客观选择”奔向“非必要的主观选择”的自由之路,成为当代工艺美术自由的选择:艺术家试图通过赋予手制作品主体因素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意志,受众试图通过解读作品中手工的审美新价值,体验主体因素在作品内的流动,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已经初露端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以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创造与审美的“自由”进行定义,这必将对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带来深刻影响。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将有可能在瞬息之间制作出结构错综复杂、材质千变万化、表面肌理多姿多彩的作品来,同时也使得单件化、个性化的产品生产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们千姿百态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丰富的审美需求都有可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被提取到客观世界,并通过数字制造技术获得物化形态,机械工艺和手工工艺最为实现物化的手段的差别将被消弭。在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未来,手工艺将不再是距离个人及心灵最近的物化手段,精神世界将有可能通过新的技术直接物化,审美将以更加独立、更加自由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到那时,艺术在精神的自由之路上必将有更多的飞跃,手工艺的美学属性、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必然又将经历一次重大的转变。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D打印技术对当代工艺美术手工价值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WYC057)和“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singhua Uniersity Initi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项目编号:2013WKYB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手”的重新出场——现代手工文化中的新手工艺术》,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南京,1997.3。
(2) 袁熙旸:《后工艺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当代西方手工艺的概念嬗变与定位调整》,装饰,北京,2009.1。
(3) (英)彼得·多默:《设计经典译丛:现代设计的意义》,张蓓译,译林出版社,2013.4。
(4) (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 吕品田:《创造艺术化生活——信息时代手工创造的意义》,设计艺术,济南,2009.5。